2月28日,國家統計局發布《中華人民共和國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以下簡稱《公報》)。《公報》顯示,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涉及的主要指標任務均完成,實現了“十三五”良好開局。其中,2016年,風、光、水、核等清潔能源消費量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比上年提高1.7個百分點,以及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上年下降5%等指標的實現,映照著我國在能源結構調整、社會節能降耗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節能降耗促經濟增長質量提升
2016年是“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也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2016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把加大環境治理力度、推動綠色發展取得新突破作為2016年的八項重點工作之一,強調“治理污染、保護環境,事關人民群眾健康和可持續發展,必須強力推進,下決心走出一條經濟發展與環境改善雙贏之路”。
走經濟發展與環境改善雙贏之路,要以結構優化為動能。《公報》顯示,2016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744127億元,比上年增長6.7%,增速比上年回落0.2個百分點,處在調控預期目標區間。不僅如此,在產業貢獻值上,第三產業比重持續增加。2016年服務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7.8%,比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快1.1個百分點;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達51.6%,比上年提高1.4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經濟發展新動能迸發出正能量。例如,互聯網經濟繼續快速發展。2016年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3.2%,其中農村地區普及率達到33.1%;移動互聯網接入量93.6億G,比上年增長123.7%;互聯網上網人數7.3億人,增加4299萬人。
新產業新產品快速成長。2016年,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分別比上年增長10.5%和10.8%,增速分別比規模以上工業快4.5和4.8個百分點。
走經濟發展與環境改善雙贏之路,能源結構調整肩負重任。國家統計局近 日公布的《2016年能源生產情況》顯示,2016年,能源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初見成效,能源供給質量進一步提高。其中,全年原煤產量34.1億噸,比上年下降9.0%;原油產量19969萬噸,比上年下降6.9%,是自2010年以來年產量首次低于2億噸;全年天然氣產量1369億立方米,比上年增長1.7%,全年天然氣進口量5403萬噸,增長22.0%;全年發電量突破6萬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5.6%。值得注意的是,電力生產結構優化明顯,非化石能源發電比重進一步提升,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世界第一。
走經濟發展與環境改善雙贏之路,要以節能降耗作內驅力。根據《公報》,2016年,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上年下降5.0%,超額完成3.4%的預期目標。
對此,國家統計局副局長李曉超解讀稱,2016年的GDP增速雖然比上年有所回落,但國內生產總值以2015年不變價計算的增量達4.6萬億元,比上年4.4萬億元增量多1600多億元,更為重要的是國民總收入增長6.9%,加快0.6個百分點,說明收入增速并沒有因生產增長的回落而放慢,整個社會還是得到了實惠。“這一增長速度是在單位能耗下降的情況下實現的。2016年萬元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比上年下降了5.0%,說明消耗了較少的能源生產出了等量的國內生產總值,能源消耗少了,生產并沒有少,更為重要的是在能源消費中清潔能源消費的比重還提高了1.7個百分點。”李曉超表示。
區域聯防聯控交出治霾成績單
環境治理的成績單也較為亮眼。2016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加大了大氣污染和水污染的治理力度,提出了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380萬輛;化學需氧量、氮氧、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四項污染物排放量要分別下降2%、2%、3%和3%的規劃目標。經過一年的努力,這些目標均超額完成。《公報》顯示,2016年,我國實際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404.58萬輛;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下降2.6%、2.9%、5.6%和4.0%。
2013年,《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發布正式拉開了治霾之戰,我國的應戰策略是建立區域聯防聯控,即打破省(市、區)各自為政的局面,破除大氣污染治理在區域上的藩籬,從而實現1+1+1>3的治污效果。
聯防聯治的重點區域是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其中,京津冀地區因為霧霾覆蓋面最廣、情況最為嚴重而成為焦點。
2013年10月,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協作機制在北京啟動。
這一機制輻射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內蒙古自治區、山東省等六省區。在這一機制下,六省區本著 “責任共擔、信息共享、協商統籌、聯防聯控”的原則,加強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協作力度。
2016年3月31日,京津冀聯動治理空氣污染又邁出了實質性一步。這一日起,京津冀地級及以上城市試行統一重污染天氣預警分級標準,其中北京、天津、唐山、保定、廊坊、滄州率先實施。統一重污染天氣預警分級標準,意在實現區域內重污染天氣應對統一,更為后續區域內聯動響應、聯合執法作好鋪墊。
2017年,區域協作機制將繼續深化。日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7年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征求意見稿)已經公布并向北京、天津等地征求意見。根據意見稿內容,今年針對空氣質量指數“爆表”的城市,相關部門計劃加大鋼鐵企業限產力度,同時實施電解鋁、化工類企業錯峰生產。而針對京津冀地區冬季霧霾嚴重的情況,計劃在2017年冬季采暖季,相關城市鋼鐵擬限產50%,電解鋁廠限產30%以上。此外,為了嚴格控制機動車排放,要求在7月底之前,天津港不再轉運煤炭,轉由張唐鐵路經唐山港轉運;9月底前,天津和河北所有集疏港煤炭一律由鐵路運輸。
環保管理體制尋求更大突破
2016年的全國兩會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今后五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成為其中的重要內容。從以往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到“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這一變化的內核,是我國環保工作思路的轉變,是環境管理方式方法的轉變。這些轉變,直接推動著我國環保領域各項改革的發生。
2016年,更多、更大力度的改革拉開大幕: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正式啟動,劍指以往以塊為主的環保管理體制主導下的地方政府重發展輕環保,擯棄地方保護主義,保障環保監測監察執法公正、有效。 國務院印發 《控制污染物排放許可實施方案》,將污染物排放許可制確立為環境治理的核心制度,對固定污染源實施全過程和多污染物協同控制,實現系統化、科學化、法治化、精細化、信息化的“一證式”管理。
《“十三五”環境影響評價改革實施方案》發布,從國家到地方、從政策到項目、從空間到準入、從管理到落實,均提出了相應發展思路、發展目標和行動方案,讓環評制度煥發出新的活力。
所謂不破不立,管理制度和機制體制的改革,正是尋求破而后立的環境治理道路。正如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副會長兼首席環境政策專家駱建華在提到京津冀大氣污染治理時談到的一條思路。他說:“京津冀治霾,如果僅僅靠執法加嚴這一端是解決不了根本問題的。
因為河北的重化工業結構是多年來形成的,現在搞京津冀一體化,讓北京和天津更多的企業、更多的資源往河北傾斜,要做到這一點僅靠政府號召是推不動的,必須要有政策來驅動。比如,就像當年建經濟特區那樣,在河北建設環境特區,為到河北落戶的企業提供更多的減稅政策、土地優惠政策等特殊的政策,才能讓河北盡早實現產業結構轉型、能源結構轉型,真正盡早解決京津冀的霧霾問題。”當然,至于2017年是否會有更多破局而立的改革之舉,這個問題,或許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就能找到答案。